地震、海嘯、核泄漏,日本遭遇三重災難,而中日貿易也因此受到波及,“危”與“機”并現。
據海關統計顯示,2010年,對日本出口占中國出口總額的8%左右,而中國13%的進口來自日本。但在增量方面,2010年中國出口總額31.3%的同比增幅中,日本只貢獻了1.9個百分點;進口總額38.9%的同比增幅中,日本只貢獻了4.6個百分點。
在解決核電站問題之后,日本預計將于6月左右逐步開始災后重建工作。各界根據1995年阪神地震災后重建投入分析,此次重建投入金額預計將超過30萬億日元(約2.4萬億人民幣),其中絕大部分將用于基礎設施建設。日本災后重建對建材和鋼鐵有巨大需求,日本電力短缺可能使得本土企業難以滿足需求。作為全球最大的建材、鋼鐵生產國,名列世界前茅的建筑工程服務輸出國,我國相關產業可望從中獲得一定份額。
東方證券分析師周鳳武認為,從日本地震災害特點來看,挖掘機、裝載機以及推土機等土石方機械將有望成為最大受益機種。“通過此次海嘯的洗禮,預期日本可能采用更多的混凝土鋼結構房子,因而混凝土機械也將成為受益者。”
值得注意的是,災后重建將立足于地震海嘯地區的災害垃圾處理、災民安置以及社會公共設施建設。因而從工程機械產品需求來看,2011年挖掘機、裝載機以及推土機等機械將有較大的需求。
劉啟元認為,日本地震也凸顯出在日本生產的風險,特別是太平洋板塊進入地震活躍期,許多此前不愿意向我國轉移生產的日本技術、資本密集型企業會考慮至少向海外轉移一部分生產能力,我國相關產業可能因此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