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自上世紀50年代成為世界造船大國以來,一直致力于發展船舶配套業,形成了規模較大、品種較全的配套體系,自主研發能力大幅提升,并在高端配套設備研制領域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能力。那么,其走強的秘訣是什么呢?
從“被”需求到均衡發展
上世紀50?60年代,日本造船產量超過英國占據世界第一,造船需求拉動船舶配套業迅速發展;70?80年代,日本發展成為船舶配套業大國,有力地支撐了日本造船業發展;90年代至今,日本船舶配套業與造船業處于低度互動發展過程,船配業全球布局戰略力度不足,強勁發展勢頭趨緩。
導入期––造船需求拉動船舶配套發展
上世紀50年代,世界造船業重心由英國轉移至日本。日本造船業產能的迅速擴張對船舶配套產生了強大需求,日本配套業進入了產業導入期,典型特征是配套業科研與技術儲備以及生產能力不足,難以滿足造船需要。日本采取產品進口和技術引進的發展策略,通過提供研發資金、優惠財稅政策等措施支持技術引進,促使船舶配套業盡快擴大規模,確保合理規劃和有序生產。具體措施包括:大規模引進西方技術,批準日本企業與國外大公司開展技術合作;為船舶配套企業提供技術改造和研發儲備資金資助;設定產業標準,加速船用設備制造標準化;通過低息貸款和改革稅制,確保配套廠及時供貨;通過立法整頓生產秩序,明確鼓勵和限制發展的產品及規模。
成長期––船舶配套促進造船業發展
上世紀70?80年代是日本船舶配套產業成長期。日本船舶配套業研發儲備經過導入期的技術引進積累了一定基礎,同時產業政策的經濟效應逐漸顯現出來,配套業進入了快速成長期,配套設備自主化率逐步提升,產業體系逐漸完整,極大地鞏固了日本造船強國地位。該階段,日本船舶配套業采取了自主創新與技術引進并舉的發展策略,具體措施包括:建立自上而下的船舶配套業行政管理體系,通過法規政令實施宏觀調控,并加強民間組織對技術引進和配套業發展的引導和管理;資助企業引進先進技術,同時加強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研制中速機和具有國際水平的UE型低速機,并大力資助新一輪技術引進。該階段,船舶配套業壯大發展對造船業提供了強大支撐,使其在石油危機和日元升值等因素的影響下并未表現出較大頹勢,繼續保持造船強國地位。
成熟期––造船業與配套業低度均衡發展
上世紀90年代至今為日本船舶配套產業成熟期。日本船舶配套業經過成長期的技術引進再創新與自主儲備創新,具備了較強的競爭力,實現了造船業與配套業的均衡發展,表現為:日本生產的配套設備幾乎能全部滿足本國造船業需要,本土化裝船率高達95%以上;出口規模較大,按產值算每年生產的配套設備約1/3直接出口;構建了由政府機構、政策性機構、國立科研機構、高校、企業研發機構和其他相關團體組成的船舶配套科技開發體系;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建立穩定的供應系統,夯實產業基礎,提高生產效率,促進行業間協調發展。但該階段日本造船業與配套業的協調發展尚處于低度均衡狀態,表現為:在2003?2008年的新一輪船市高峰期,日本造船與配套產值增速不及韓國、中國,其全球市場份額不斷降低;日本造船產能擴張有限,無法對船舶配套業形成強大拉動作用,沒能及時搶占高技術高附加值船型和海洋工程裝備領域,無法對船舶配套科研提供產業化支撐;在歐洲和韓國先后進行全球布局的情形下,沒能及時抓住中國、印度、越南等新興造船國家船舶配套大大滯后于造船業的機會,在全球化布局方面已遠遠落后于歐洲和韓國。
政府、企業和組織的角色定位
日本船舶配套業在其發展歷程中,主要采用了持續跟進戰略和自主創新戰略。期間,政府、行業組織和企業有效分工,互相補充,協同推進。
政府調控相時而動
在配套產業導入期,由于基礎弱、經驗少,日本政府的調控手段較多,力度較大,管理手段側重于行政和法律手段。日本將船舶配套企業按專業進行分工,逐步整合形成集中生產優勢,通過協調規避企業間不良競爭,減少內耗,發揮政府調控的整體戰略部署和長期發展規劃的作用。隨著日本船舶配套產業的成長和逐步趨向成熟,政府調控范圍趨于縮小,干預力度逐步減弱,更多的發揮市場機制的資源配置作用促其發展,管理手段側重于稅收、融資、法律手段和WTO框架協議下的其他手段。日本政府實施了一系列低息貸款、稅制改革等方面的扶植政策,并于1999年出臺了《產業活力再生特別措施法》規定,對于船用發動機或船舶用品的制造等特定行業給予財務、稅金、金融等方面的支持。
企業主體不斷強化
日本在發展船舶配套產業過程中,不斷強化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日本優先發展高技術高附加值的關鍵設備,尤其重視扶持和壯大船用柴油機企業的科技競爭力,從支持引進國外技術,到支持在高起點上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為了充分發揮企業市場主體地位,日本重視培育大企業集團,使大型企業集團成為關鍵配套設備技術引進和自主創新的核心。日本三菱等大型企業集團,憑借其資金優勢和技術優勢,以高技術、高附加值設備為切入點,重點優先發展船用柴油機設備,注重規模和質量的同步提升,加大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增強自主研發能力,創造自主品牌,在滿足本國需求的基礎上,大力拓展國際市場。
行業組織有效協調
日本在推進船舶配套業發展的過程中,各種行業組織發揮了巨大的溝通與協調作用。一方面,為企業提供咨詢,幫助企業發展;另一方面,為政府制定產業政策提供支撐,并代表企業構建與協調國際競合關系,日本船舶行業組織比較多,在促進政府與企業溝通,加強與國外聯系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
對我國的借鑒意義
日本船舶配套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長期大力支持。我國政府應制定特定產業政策來激勵船舶配套業發展,并在符合WTO規則的前提下出臺相應措施,有選擇、有重點地支持一些關鍵產品、重要零部件和高附加值設備研發、生產和制造,以促進我國船舶配套業持續、快速、穩定發展。要借鑒日本發展經驗,采取“引進來”戰略,通過許可證、合作生產等方式與國外著名廠商保持和建立合作關系,在“引進來”過程中,由單純的技術引進、合作生產的格局向聯合設計開發和自主研發過渡。同時,吸取日本教訓,及時采取“走出去”戰略,有選擇地跨國并購海外高端船配企業,盡快形成完整的船舶配套產業鏈,并建立全球服務網絡,完善售后服務體系,借助成本優勢和后發優勢,實施全球布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