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國際消息 |
|
互利才能共贏,中美汽車零部件業
|
【世界機械網】 時間:2011-02-15 來源:本站整理 【收藏本頁】
|
新年伊始,美國汽車零部件企業陸續公布驕人的2010年在華經營業績。作為全球最重要的新興汽車市場,中國市場成為跨國汽車零部件公司的淘金熱土。經過多年發展,美國汽車零部件企業在中國開疆拓土,戰略布局不斷深化,市場份額不斷擴大,充分受惠于中國汽車市場的高增長。
美零部件企業在華獲得豐厚回報
2010年,德爾福亞太區銷售額達30億美元。其中,約20億美元銷售額來自中國,比德爾福完成重組前的2009年增長近40%,超過行業平均增幅。
2010年1月27日,德爾福亞太區總裁兼中國區總裁艾博彬在媒體溝通會上向本報記者透露虎年成績時,禁不住笑逐顏開。他說:“亞太區銷售額占德爾福全球銷售額的15%~17%。未來,這一比重將達到1/3。而中國市場將成為增幅最大的地區。”
舊年贏得滿盆銀,新年發力正當時。兔年伊始,美國汽車零部件跨國公司開始新一輪的在華投資:天合將在近兩年內,繼續增強中國的本地生產能力,除了EPS,還將本地化供應諸如氣囊氣體發生器、電子穩定控制系統等產品;德爾福計劃今年將湖北武漢汽車線束工廠的面積擴大3倍,同時考慮在重慶、成都等地建設新基地;江森自控預計到2012年將在中國建立50家汽車內飾生產廠。
從最近兩年的中國汽車零部件市場來看,不僅德爾福,天合、博格華納、偉世通、康明斯等跨國公司都視亞太地區為重點,中國市場更是重中之重。
有關資料顯示,截止到2005年,在全球排名前100位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中,已經超過70%在中國開展業務。在我國進行汽車零部件生產的外商獨資、合資企業接近1200家。博格華納、德爾福、康明斯、天合、偉世通、李爾、江森自控、霍尼韋爾、固特異、伊頓、阿文美馳、輝門等大大小小的美資汽車零部件企業在中國市場獲得了豐厚的回報。
多年來,美資汽車零部件企業在華業務不斷拓展,取得非同凡響的增長速度。例如,從1993年進入中國成立合資企業起,博格華納在中國的業務便不斷拓展:1998年,在寧波建立華納圣龍;2004年在上海成立中國總部,切實體現了亞洲市場尤其是中國汽車市場對博格華納集團發展計劃的重要性;2010年3月,博格華納中國技術中心在上海落成,這將在2012年成為博格華納全球最大的技術中心,并全面支持博格華納在中國的業務。據了解,2010年國內GDP同比增長10.3%,汽車行業產銷量同比增長超過30%,而博格華納在中國的增長速度則達到汽車行業平均增速的2倍。
中國市場不僅是跨國汽車零部件公司的淘金地,也是避風港。以江森自控為例,在金融危機背景下,以北美和歐洲為主要市場的江森自控在2009年合并了北美和歐洲的28家工廠,而其內飾業務則在中國建立了25家合資公司和38家工廠。“當初江森自控在建立亞太總部時,預計要到2010年我們的銷售額才能突破30億美元,但是2009年,就超過30億美元,2010年銷售額達到31億美元。在未來的10~20年,亞洲市場將成為江森自控成長最快的市場。”江森自控能源動力業務副總裁兼亞太區總經理楊紓慶曾對媒體表示。
跨國汽車公司對中國市場戰略意義的認識不斷提升。美國天合汽車集團亞太區總裁古乃希對本報記者說,近兩年的亞洲業務尤其是中國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讓她始終處于忙碌狀態,并不斷重新認識中國市場。為進一步推動在華業務的發展,康明斯全球副總裁曹思德直接主管中國區業務。據了解,康明斯2010年在華銷售額達30億美元。
據商務部統計,截至2010年底,美對華投資項目累計5.9萬多個,實際投入652.23億美元。中美商會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2009年,71%的美國在華企業實現盈利;46%的受訪企業在中國市場的利潤率高于其全球利潤率。顯然,在全球經濟持續回溫的情況下,中國已成為眾多美資企業的獲利中心。另外,目前,中國是美國第二大貿易伙伴,也是美國出口增速最快的市場。據中國海關總署發布的最新數據,2010年中美兩國貿易額為3853.4億美元,同比增長近三成,其中中國自美進口額1020.4億美元,同比增長31.7%。
建立互相尊重的伙伴關系至關重要
盡管在汽車零部件領域,中美雙方存在不和諧聲音,但中國依然是美國第二大貿易伙伴、第三大出口市場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地。記者在商務部網站上看到,據美國商務部統計,2010年1~10月,美國與中國雙邊貨物進出口額為3713.0億美元,增長25.4%。其中,美國對中國出口722.8億美元,增長34.3%,占美國出口總額的6.9%,提升0.7個百分點。
在汽車零部件領域的中美貿易摩擦只是中美將近4000億美元的貿易總額大河中的一支小溪,這條逆流的小溪阻擋不了兩國謀合作、求發展的大趨勢、大潮流。
退回來看看貿易摩擦中,獲益的又是哪一方呢?以輪胎特保案為例,當美方決定對從中國進口的輪胎實施特殊保障措施時,美國在華有4家輪胎生產企業,所生產的產品占當時中國對美輪胎出口的比重很大,限制中國輪胎產品進口給這些美資企業帶來直接損失。而在美國國內,特保措施使中國對美輪胎出口明顯下降,但美轉而擴大了從其他國家的進口,采購成本同時增加。據美方相關部門統計,2010年上半年,美國相關類型輪胎的進口總量增加了21%,進口價格上漲30%,2010年前5個月,美國輪胎制造行業總體就業水平同比下降10%。
目前,中美雙方有超過60個交流對話機制,包括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中美投資論壇等。這一系列機制是兩國經貿摩擦的滅火器,同時探索著兩國未來經貿合作的新思路。
中美兩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經濟體和最大的發達經濟體,在雙方共同利益不斷擴大的背景下,建立互相尊重、互利共贏的全面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對兩國和世界經濟極其重要。2011年1月19日,在美國進行國事訪問的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與美國總統奧巴馬舉行會談。談及中美經貿關系,胡主席指出,雖然中美在一些問題上存在分歧,但兩國應本著相互理解、著眼未來的原則,加強溝通,妥善處理分歧,推動務實合作,更好地造福兩國人民。奧巴馬對此表示贊同。
和則兩利,不和則俱傷。只要雙方有誠意解決問題,中美經貿摩擦自然迎刃而解,這樣才能成為真正的戰略合作伙伴,才能持續良性發展。 中美汽車零部件領域存在不和諧聲音
美國企業在華獲取了豐厚回報,中國成為美國企業的利潤中心,并曾長期在稅收政策等方面享受“超國民待遇”。同時,中國在美經營的企業為美國提供大量就業崗位,比如近年來,萬向集團在美投資的近30個項目,為美國創造近5000個就業崗位。
另一方面,中國汽車零部件在向美國出口時,卻遭遇到美方設置的重重障礙。
2007年6月,我國杭州產的45萬條備用輪胎召回風波,被看作是中美兩國在汽車貿易摩擦方面的一次大爆發。事實上,我國質檢總局表示,美國媒體有關中國杭州產輪胎存在質量缺陷、在美釀成車禍的報道都是失實的。
2009年2月,美國對華緊固件———鋼制螺桿作出反傾銷仲裁,普遍稅率達到206.00%。4月,美國鋼鐵工人協會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提出對中國輸美商用輪胎的特殊保障措施案申請。此舉引發了中美在汽車零部件領域的另一樁貿易沖突———輪胎特保案。美國總統奧巴馬在2009年9月決定對從中國進口的輪胎實施為期三年的懲罰性關稅,第一年為35%,這是美國奧巴馬政府對中國發起的首例特保調查的結果。《華爾街日報》當天發表文章指出,美國政府的做法給本國消費者帶來“最為沉重的打擊”。
2010年8月,美商務部裁定向自中國進口的鋁型材征收6.18%~137.65%的反補貼稅。10月,美國商務部初步決定,再對其征收59.31%的反傾銷稅。據悉,這部分鋁制品可用于制造汽車和船只等。據商務部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僅2010年10月1日~15日半個月的時間里,美國商務部對華貿易相關案件多達24起。
不和諧的聲音不止于此。反傾銷反補貼調查、知識產權保護、自主創新政策等屢屢成為美國有關方面向中方發難的靶子。
|
免責聲明:
|
|
1、本文系網友投稿或編輯轉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或斷開鏈接!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客服
|
|
|
|
|